战争与和平中的战争与和平分析(专业13篇)

时间:2024-10-01 15:20 编辑:潇洒范文网 浏览量:0

导读:《战争与和平中的战争与和平分析(专业13篇)》是潇洒范文网小编专门为您精选的一篇实用范文类型文章,助力您的范文写作,希望有所帮助。

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修改的,以展示和推广学习的最佳实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祝福》中的祝福分析

1、沉郁的语言特色:

老舍说:“一篇作品必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昂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合这悲哀或激昂。比如说,我们要传达悲哀的感情,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调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

《祝福》描写祝福景象的文字,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叫人觉得沉郁。这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很值得欣赏。

如,云是“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天色是“愈阴暗了”,满天飞舞的大雪,全无美感,“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爆竹声响是“钝响”,只觉得“震耳”。写新年但色彩却如此暗淡,情调是如此悲哀,不难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

2、个性化人物语言:

老舍说:“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和李四的语言,而且能写得恰如其人。对话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绍。”

《祝福》正是这样,“我”的话跟鲁四老爷的不同:“我”的话活像一个新派人物,鲁四老爷的话活像一个讲理学的老爷。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的也不同,卫老婆子的话活像一个“中人”,柳妈的话活像一个喜欢寻开心调弄人的市井女人。祥林嫂嫁给贺家,这个片段主要是由卫老婆子叙述的,语言特别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跟前后的片段格调迥异。

3、雅俗共赏的白话文学语言:

《祝福》创作于1924年,正处于现代文学崛起时期。但是,我们读鲁迅小说,总觉得特别有味,越咀嚼越有味道。五四文学革命初起,鲁迅一出手,就达到难以逾越的高峰。鲁迅以日常语言为本,又吸收西洋语言细密的结构,又吸收富有韵味的文言成分。铸造了白话文学语言的典范。鲁迅小说语言的成就证明,白话之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生动活泼的,也是耐人寻味的,而文言,确实最能表现汉字的微妙,它所固有的呈现性、隐喻性、音乐性,使它富有诗性的意味。《祝福》的语言,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精练雅致,准确细密,富有美感。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史记》是一部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男性几乎占据整个历史舞台,女性大都以配角身份出现,在《史记》中提到的女性人物约二百位左右。她们性格迥异、形象丰富多彩。其中记载最多、表现最突出的是政治女性,司马迁很看重她们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有着超越前人的历史观、妇女观。

一、政治女性形象分类

(一)主动参与政治的女性

这类女性,她们直接参与政治,主动选择走上政治舞台,她们用尽心机和手段掌握到国家政治的主动权,对帝王的政治决策或王朝的兴衰有过重大影响。这类女性人物如:吕后、窦太后、王皇后等。

吕后在执政的十几年里,为巩固汉朝统一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统治期间“天下偃然”。从而奠定了她政治家的地位。窦太后精明能干,主张“黄老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兼及武帝,把汉王朝推上了强盛的高峰。自她以后没有一位封建统治者能像她一样真正的以“黄老思想”来“无为而治”。景帝王皇后,心机深沉,力讨景帝欢心,博得宠爱,生一龙三凤,并巧妙抓住了长公主刘嫖为靠山,毁掉栗姬除去前太子刘荣,使刘彻为太子,成就了一代雄主汉武帝。这些女性对王朝的政治影响方面,功不可没。

(二)被动陷于政治旋涡的女性

古代大多数女性是不参与政治的,而一些后宫女性实际上却是生活在政治关系中。她们的家世、性格以及人生遭遇受到当时政治的影响,同时也和其他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影响着政治的面貌,她们属于政治附属品。这类女性人物如:戚夫人、长公主等,她们与政治权力中心联系紧密,但又不是权力的执行者,有的甚至成为可悲的政治牺牲品。戚姬貌美年轻,深得刘邦宠爱,因此成了吕后嫉恨对象。再者,由于戚夫人和如意威胁到吕后的皇后地位以及刘盈的太子之位,她便成了吕后的情敌加政敌,这些都为吕后所不能容忍,后妃之争势在必行。而戚夫人在宫中没有形成自己一派的政治势力,失败是难免的,在刘邦死后,戚夫人受到吕后惨无人道的迫-害,最终成为宫廷政治的牺牲品,可悲可叹。

长公主刘嫖有着强烈政治权力欲望,贪宠贪贵。她帮助王夫人和刘彻,诋毁栗姬,最后成功拔除障碍,刘彘立为太子,后武帝登基,阿娇成为皇后,可见长公主的势力和政治手段。她不过以区区三寸之舌,却能在从容华贵的言谈欢笑中,成功打败栗姬,让王美人母-子上位,奠定汉武盛世未来政治格局的雏形。

总之,不管是主动参与政权女性还是作为政治附属品出现的女性,司马迁都肯定了她们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无论是消极的或是积极的,是出于主动或是被动,它都是历史的存在。

二、汉初女性能参政的原因

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地位总体来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西汉前中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 ,社会对女性相对比较宽容,女性有一定的自由。

在汉代,妇女能从事各种职业的生产活动,如纺织业、农业生产、和其他职业以养活自己。妇女多方位的参与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社会对他们的约束就不会太严格。

汉代女性在婚姻问题上也比后代社会女子更多自由和开放。她们对爱情婚姻有着一份直露的向往和追求。对再嫁女性也很宽容,如汉武帝的外祖母臧儿是前燕王臧荼的孙女,先嫁给王仲,后又再嫁田氏。著名的王皇后,是汉武帝的母亲,其母臧儿贪图富贵,将已经嫁人的女儿送到宫里,而贵为太子的汉景帝业毫无芥蒂的接受了再婚的女子,并且对她非常宠爱,与她生儿育女,最后还封她为皇后。可见汉代对女性再嫁比较宽容。

西汉前中期,儒家思想的束缚还不够深刻。百家学说中,儒家学说是最歧视妇女的,生活在西汉前期的那些参政的女性来说,儒家思想的束缚还是相对甚少的。

三、司马迁的女性观

(一)尊重女性的社会地位

司马迁记述女性人物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记实”。他以客观的态度记叙女性参政的事实,对女性形象的描述和评价客观公正,他以妇女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大小为标准,而不是以血统、地位来衡量女性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

司马迁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与前人有所不同,他比较重视妇女的社会地位。他敢于舍惠帝而为吕后单独作传,把吕后和历代帝王并列。这不仅显示出司马迁求实、纪实的治史精神,也表现出司马迁男女平等的意识。在《史记 外戚世家》中,司马迁专写了几位女性的生平事迹,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对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视。

司马迁的求实治史精神的同时也体现了其超前的男女平等意识,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尊重,也是对人格的尊重。

(二)对女性命运的观照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控自己的命运,作为女人,无非就是向往和自己心爱的人组成和睦的家庭,相夫教子,然而这个愿望对于那些生活在封建社会皇帝后宫的女性们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在《吕后本纪》中,司马迁通过历史事件客观地来描绘连吕后这样有相当权势的女性也必须面对她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他不厌其烦地描述吕后参与政治斗争以及被族灭的过程,其实是在客观地告诫后世的皇后嫔妃们,无论多么精明能干,多么工于心计,多么凶狠强悍,多么政绩卓著,她们的生命根基是女人,在中国这个男权社会里同男人做政治上的角逐,她们的结局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人的命运的悲剧在于不可自己控制,那么这些后宫女性的命运究竟是谁在控制呢?司马迁认为,有些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有些是由别人来掌控的,而有的又是由自身性格来决定的。

在后宫之中,能否得到君王的宠爱也是影响其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君王的宠爱往往是主观的、随意的;还有有德无德,有子无子都是影响她们命运的关键性因素。总之人的命运本来就难以控制,加之在封建社会的后宫女性的命运就显得更为复杂,可谓如履薄冰、步步惊心!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 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尽管对她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且大多是只述其事而不记名,但在这众多的女性中却有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平民女性,指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其中包括帝王、诸侯、大臣家为人作奴仆杂役者,和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史记》平民人数不多,约有25人。因平民女性和政治事件关联较少(医官女儿缇萦除外),不宜按政治分类。按个性精神风貌可划分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等。太史公塑造的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小市民妇媪形象分析

《史记》中有很多小市民特色的平民女性。她们为《史记》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和幽默的亮色。所谓小市民特色,从《史记》人物看,比较倾向于指势利、实利、虚伪、狭隘自私的一类市民风格。《史记》涉及的小市民妇媪很多,有王媪、武负、刘邦嫂、淮阴亭长妻、苏秦嫂等。

著名的势利人物是苏秦嫂。苏秦落魄而归,其嫂挖苦嘲笑;苏秦衣锦还乡,富贵而来,嫂子恭敬侍侯,不敢仰视。当苏秦打趣地问她为何前倨而后躬时,嫂子回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话语单纯、直率、粗俗得可爱。俗话说:丑到极点就是美。苏秦嫂可谓美。

还有一种势利是小气中带着实利。以刘邦嫂、淮阴亭长妻为代表。当刘邦未发迹时,游手好闲,时常带人来大嫂家吃饭。时间一长,大嫂就不耐烦了。当刘邦再次带人来时,大嫂用勺子故意将锅底刮得啵啵响,刘邦只得走开。他记恨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为大嫂的儿子封侯,经太公请求,才特意封为羹颉侯。无独有偶,淮阴亭长妻对前来白吃饭的韩信颇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饭。当韩信赶来,锅里已经没有饭了。刘邦嫂和亭长妻的小心眼举动,充满了山野村妇的朴实可笑。这种实利的乡土女性,太史公写得素朴可爱。

刘邦故里小酒店主王媪和武负的势利,则透出一股趋炎附势的世故气息。

(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王媪和武负是两个小酒店主。太史公虽然写刘邦为真龙附体而生,但决然不会相信刘邦当真是真龙天子转世。但太史公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不经意间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武负、王媪“见”刘邦头上“常有龙,怪之。”奇怪的方式当然就是大呼小叫,逢人便说。刘邦为真龙天子的神话便广为传播,于是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也就是说,自从“见怪”以来,高祖每次喝酒,都给武负、王媪酒酬数倍。两人年末虽“折券弃责”,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在这部小小的戏法里面,刘邦是个导演者,王媪武负二人便是演员。

《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高义母形象分析

在平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平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有春秋时期介子推母,战国吴起卒母、和秦末汉初的漂母。

首先是大义从子志的介子推母。介子推追随保护晋文公有功,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有怨言。《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们母-子的一段对话: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俗话说,母以子贵。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富贵的。然而介子推母为了儿子高洁的志向,慨然提出入山隐居,直至烧死,也不肯出来见晋文公。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介子推如此狷洁之士。

吴起卒母,战国魏文侯时人,军事家吴起士卒之母。吴起在为将带兵时,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争为其效命,万死不辞。吴起为一个皮肤生疽的士卒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请看太史公的感人记载:

别人以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吮疽,这应该是士卒和其母的荣幸。为何卒母还要哭呢?卒母的回答让人感叹不已:“往年吴公为丈夫吮疽,结果丈夫拼命战死沙场。而今吴公又为儿子吮疽,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方?!所以大哭。”对此,台湾蔡师信评论说:“卒母前有丧夫之痛,后有失子之忧,也都毫不怨尤,而连称‘吴公’两次,以示衷心尊崇,该多不易。” 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是报国,而士卒拼死是报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起卒母能够从大义出发,忍痛割爱,夫死子继,可谓高义。

秦末漂母,慈善仁爱。当韩信面有饥色,钓于城下。漂母见而怜惜,一连几十天都来河边漂洗,次次给韩信带来饭食。韩信表示将重报。漂母却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施之不图报,这就是朴素而真挚的平民女性。明钟惺对此评论说:“信喜而言报,母怒。此一怒,何其有品也。”漂母之怒,怒在韩信把她同一般施恩图报之人那样看待。何其高义和高洁的村媪、再者,或许漂母慧眼识人,看出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便极力相助。漂母的关爱给了韩信极大的奋斗勇气,当韩信被封为楚王之时,最先想起的是回报漂母、后人记住了漂母的慧眼识人,和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当寒门士子怀才不遇,倍感孤独和苦闷时,禁不住怀念漂母。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专门吟咏漂母的五言排律近体诗《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古地多圮,时哉不敢言。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

体现了一种对漂母的缅怀和怀才不遇的孤寂。李白更是大声直呼:“沙丘无漂母 ,谁肯饭王孙”他深念漂母,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贈新平少年》《猛虎行》等七首诗中都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情和相知。漂母的形象已成了深邃识人、和智慧慈祥的母亲代名词。

三、贤明妻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位贤明睿智的妻子形象,那就是《管晏列传》中晏子御之妻。《史记》记载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御之妻是一位贤明的女性。首先,她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丈夫的驾车姿态表现能看出其浅薄和洋洋自得,能从晏子的谦卑平凡看出其志念深邃。其次,身为人妻,她能当机立断,请求离去,激夫励志上进。使丈夫不断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平凡的车夫成长为一名大夫。晏御之妻,其贤明胜过男儿。《史记》中这样的平民妻虽只此一人,但光彩夺目。

四、孝顺女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还有一个孝顺而勇敢的才女,就是缇萦。缇萦,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医之女,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文帝十三年五月,淳于医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按规要去长安处以肉刑。汉代肉刑断损肢体,轻者致残,重者会死。五个女儿在后边嘤嘤哭泣。太仓公将行,骂其女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自伤泣,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陈述肉刑之过,甘愿入官府当婢女,替父赎罪,求让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情、理俱在,感动孝文,从而使肉刑废除,父刑得免,并为一朝百姓造福。缇萦可谓一位急智勇敢的孝顺才女。正如太史公所称赞:“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有个性平民女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大胆当炉卖酒,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扬弟大名,义奔韩市辨认聂政,铿锵有力,高呼苍天,悲恸而死,可谓勇敢刚烈。

太史公还怀着赞叹和敬意,记载了两位能干的女性商业家。四川寡妇清,经营祖传丹砂矿业,得秦始皇尊重,为其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被太史公称为素封。妇人陈君夫,以相马闻名天下,可称女中伯乐。

太史公还满怀同情,记载了为贵族做杂役而饱受压榨的女性,如汉济北王府中侍者韩女,和高级技工女子竖。女子竖是汉济北王买来的高级技工,被剥削压榨,日夜辛苦劳作,最后累得吐血而死。

除了以上贵族、平民两大类外,还有的女性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归入他类女性,共有三人:白帝子母,黑夜田野哭子。西王母,周缪王见之而“乐之忘归”,应该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美貌妇人,而到了司马相如的笔下,西王母已“皬然白首”而穴处,是一个能够使唤三足乌的白发老妇。素女,神秘而幽怨。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鼓瑟,音悲而幽怨,太帝不忍闻,禁令停止,素女不听,太帝将其瑟断为二十五弦。后世李商隐的《无题》诗,就以素女之幽怨和叛逆而起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总之,《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贵族女性形象复杂多变,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充满了社会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史记》伟大而成就的一部分。

《滕王阁序》中的典故分析

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

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分析

孔子提出为学的重要性、为学的内容,同时也提出了为学的方法:要做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3.君子的形象君子的形象主要是外向性的东西,主要是指与人性本质相对的外在形象及表现,如服饰、礼仪、语言、行为之类,君子不仅应注重培养内涵,还应重视自己的形象与外在表现,做到表里相宜。君子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文质彬彬,谦恭有礼的。“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外君子的服饰也是君子形象的重要象征,孔子曾在《论语・乡党》中提出“君子不以绀j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他对君子服饰的要求,随场合而变,很有讲究,这也是君子符合礼仪的一种表现。君子的形象这种外向型的表现一定有其内向型的本性与其相对,君子的形象是君子仁德的外在表现,是君子思的结果,是君子主动反省的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外在体现。“君子有要做到三戒九思,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至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戒”、“九思”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样,都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功夫,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遵守“礼”,反躬自省,无所愧疚而无忧无惧。4.君子的境界作为一个人,如果能恪守君子的德性,坚持为学,注重自己的形象修养,就能不断提升自己,而后达到君子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因为它符合“君子之自道”。孔子把“道”看作一个君子的根本。真正的君子是以通过学习、修养使自己的德性得到提升,最后获得“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足以见得道的重要性。从内在的角度讲,承担“道”是君子的“天命”。对于君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认识到自己要追求、学习、担当“道”并不是为了外在的目的,而是天命必然,这成为君子的前提。“道”对君子来说完全是“为己之学”,成为一个顺应、体悟道、遵循道的人,是君子应该达到的最终境界。从外在来看,国家的发展也需要道,不能顺应和发扬天道的要求,没有认识或违背了天命的无道之“邦”必然天下大乱而无法维系。因此有道君子的存在对于社会、国家来讲也是至关重要的。达到“道”的境界是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人格的影响、价值君子人格的光辉形象一直都是被世人所传诵的,君子人格的一些优秀品质不仅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也产生重要影响。《论语》中君子人格的提出有其历史背景,在孔子所生活的时期正是“礼崩乐坏”的奴隶社会时期,君子本身就一直有统治阶级的贵族身份特征,虽然孔子力求打破传统的等级界限,实现“有教无类”,但是依然是对某种确定身份的道德评价。“君子”不仅仅是一种道德人格修养境界,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君子人格旨在成就一种圣人的品格,圣人是最高理想,非一般人可以达到,需要按照君子的标准来实践儒家道德规范,不断“超凡入圣”,“君子人格”和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政治主张相适应,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典型。“君子人格”在现代仍有其价值,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君子之道,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首现,君子人格的修养以及弘扬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尤其是君子的五种美德:温和、恭敬、谦逊、简朴、善良,是人人都该追求的,也是如今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其次,孔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思想反映在“君子人格”身上,君子不是一个隐者,而是要投身社会实践的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应以坦荡荡的胸怀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审美与道德关系十分密切,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可以看到审美对道德的启发和基础作用,孔子主张君子人格的修养,涉及到人的安身立命和道德风尚,也有利于缓解人们在法律关系中的陌生和紧张,“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达到一种美学状态。在这一境界中,个体身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能得以实现。“君子人格”的发扬,对构建当今的和谐社会也有极大的启发。参考文献:[1]林觥顺.论语我读[m].北京:九州出版社,.[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3][美]赫伯特・芬格莱特著,彭国翔,张华译.《孔子:即凡而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4]宋希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5]朱贻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6]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7]道德与文明[j].(4).[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0]李春秋,毛蔚兰.传统伦理的价值审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财务分析中的五力分析法

水利工程为做好招投标工作,需要对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案、建设目标和管理工作等进行明确规划。从而明确水利工程施工环节的作用和范围。进而有效推动水利工程的进行和发展。因此水利工程应做好明确的招投标工作。做好水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进而确保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行。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的运用。对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和竞争。产生重要影响。

层次分析法。也称作analytichierarhyprocess。同时简称为ahp。主要是指运用结构法。对和主题有关的元素进行明确规划,主要包括目标、准则和方案等层次,并结合定西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实现对主题的合理阐述。层次分析法的特点。主要包括系统性、简洁性和定量性三方面。系统性,是指层次分析法,主要建立系统的模式,实现对结构的分层讲解、判断和分析,实现对层次的理论分析。简洁性。是指层次分析法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层次的完整分析。进而实现对主题的系统介绍。简洁性是层次分析法的主要体现。因此在工作计算和结果验算中,得到具体实践。定量性,是指针对研究主体进行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定量要求的信息相对较少,分析结果较为科学准确。因此定量陛是层次分析法的主要工作方法。

2.水利工程招投标的工作现状。

随着招投标工作的进行。招投标制度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完善。在各行各业得到具体应用。其中招投标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体现招投标工作对水利工程的预见性和科学规划。并制定相关措施。带动水利工程的发展。但是招投标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由于发展尚未成熟。也存在制度不完善、科学性不够明确和市场冲击效果明显等问题。严重制约招投标在水利工程的深入发展。

2.1制度不完善。

招投标工作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首先受到地区保护主义影响。进而造成招投标工作在地区进行中。相对存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进而制约招投标的合理进行。招投标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指管理程序不够明确、工作流程不和谐和行政干预强烈等。进而造成招投标工作在地区水利工程中竞争优势不明显。

2.2科学性不够明确。

招投标工作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主要是受科学性不够明确的影响。造成招投标工作在水利工程运用中不明显。其中招投标科学性不够明确。主要是指招投标受地区政策和相关文件的制约。无法形成有效、统一认识。进而造成招投标工作在水利工程运用中效果不明显。无法形成有力的竞争优势。

2.3市场冲击效果明显。

招投标工作在水利工程中的运用。受市场冲击作用。造成招投标工作与实际的施工工程经济成本出入过大。严重影响招投标的科学陛地位。进而制约招投标工作在水利工程中的全面应用。

3.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的运用。

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主要利用构建层次结构、加权法和模糊分析法等。从而确保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得到全面具体运用。以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3.1构建层次结构。

构建层次结构。是层次分析法对水利工程招投标。进行合理规划和区分的关键。构建层次结构。招投标工作应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方案。针对水利工程进行合理构建施工层次。其中主要包括工程造价、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其中工程造价是基础。是推动水利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是招投标工作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工程进度是层次分析法在招投标工作中运用的体现。因此应加强对工程进度的管理和预算。确保工程进度的合理运行。工程质量是水利工程进行的根本保障,同时是层次分析法对水利工程造成的直接影响。因此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招投标的.运用,应建立完善的层次结构。确保层次清晰。有利推动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

3.2加权法。

加权法。是指层次分析法对水利工程招投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并针对相应的水利工程施工环节。加权责任管理。加权法有利于强化水利工程施工责任。有利于避免水利工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模糊分析法。是指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数据模型的形式。加强对水利工程招投标相关指数的分析。从而进行有效对比。制定合理的招投标方案,有利于确保招投标制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模糊分析法。有利于科学总结招投标制定的完善和科学。确保招投标工作制定的合理l生和经济性。

4.结束语。

水利工程招投标工作运用层次分析法。有利于通过建立数据模型的形式。综合分析招投标工作。进而确定合理的招投标方案。确保水利工程招投标的经济l生和科学性。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的运用。是对传统分析方法的合理创新。管理单位应加强对招投标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进而确保招投标工作制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层次分析法在水利工程招投标中的运用。有利于确保招投标制定的经济性和科学性。进而推动招投标的发展。

《祝福》中的祝福分析

教参中说三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次是对鲁家祝福的描写;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分析的不当之处有二:一是把鲁家的祭祀祭祖与“祝福”相混了;二是《祝福》描写祝福也不此三次,而是四次。

祭祀、祭祖与“祝福”是不能相混的。祭祀是包括祭祖和祝福在内的一切祭天地鬼神活动的总称。祭祖与祝福也不能相学杂费。祭祖是专指对祖宗的祭祀,如祖宗的生日祭,死日祭以及四进祭等等。祝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在古代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进行的一种祝千祈福的活动。祭祀祭祖,祝福在作品中是交代得很清楚的:祭祖是“冬至祭祖”,以祖宗为祭祀对象,属于四时祭。“祝福”则是“年终大典”,以“迎接福神”和“天地圣众”为对象。教参中的错误是把鲁家“四叔家里最重大的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的祭祀和“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的祭祖”都当作“祝福”了。

《祝福》四次写“祝福”。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满天飞舞”的大雪和烟霭中“乱成一团糟”的“祝福”。这是别有寓意地写出祝福。第二次是描写祥林嫂到鲁家做工,在准备祝福时“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的突出表现。第三次是描写“鲁镇永远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她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具。”这是要通过祥林嫂在祝福中的不同表现写出她的地位和命运的.变化。第四次是全文的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是同第一次的“准备祝福”相响应,也是暗含讥讽的篇末点题。

这样的序列就给读者一个鲁镇和鲁家就在这样的序列中不断循环的深刻印象,从而让他们明白: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也让他们明白:祥林嫂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这是作品思想深刻的表现,也是作者构思独特的表现,所以是不应当弄错或被忽略的。

生活中的谈判案例分析

有一家旅店四周有些吵闹,不处于最有利旅店发展的理想住所,旅店董事会存在是否搬迁的争议。但是旅店的占地面积很大。有一天,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先生找到了旅店的经理希望洽谈旅店的买卖问题。威尔逊先生的建筑开发承包公司希望买下旅店。经理回答她从没想要卖出旅店,但是如果价钱合适,董事会也许会考虑。最后,威尔逊先生留下了自己的名片,表示希望继续洽谈。

董事会委派史蒂夫办理此事,并且对史蒂夫充分信赖,基本上委托他全权代理。史蒂夫在咨询了一位谈判家朋友之后,先和威尔逊打了非正式电话,然后两个人在一次鸡尾酒会中进行了首次会谈,在会谈中,史蒂夫坚持自己付账并且没有做出关于董事会寻址搬迁的暗示。威尔逊先生希望马上谈论借口,但是史蒂夫借口需要董事会批准,而将具体价格谈判推迟到了两周后。

在两周的准备期间,史蒂夫确定了两块搬迁地:包含房地产费用和其他杂项费用在内,22万美元的梅德福处以及27.5万美元的奥尔斯顿处。因此,史蒂夫以22万美元作为谈判底线。然后,他调查了现在旅馆所在地房产的一般售价,他根据专家建议,估计旅馆售价大概在12.5万美元。最后,史蒂夫根据威尔逊的可能建筑意图,粗略地确定威尔逊能出的最高价在27.5万至47.5万美元之间。

谈判开始时,威尔逊说“请告诉我,你们能够接受的最低条件是什么,好让我看看是否能再做点什么。”史蒂夫不愿意首先报价,于是反问:“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你愿意出的最高价格,好让我来看看是否能在削减点价格”。威尔逊先生于是报价12.5万美元为开盘价格,并以周围房产售价作为支撑。之后,史蒂夫强调了旅馆并不愿意搬迁,除非环境更安静,他们不会卖掉旅馆,而安静的地方房产都很贵。最终,史蒂夫以60万美元最为最初报价。威尔逊先生反驳,这个价格根本不可能被接受。之后,两人决定暂时休会,均表示仍需调查。

但是两天后,威尔逊先生打来电话,表示他愿意将价格提到25万美元。史蒂夫忘乎所以,脱口而出“现在这个价格比较接近了”。在他意识到自己的莽撞后,他又补救道,他相信自己能说服董事会将价格降到47.5万美元。之后,两人约定了下一次谈判。

在这次谈判中,威尔逊逐步将价格提到了29万美元,最终确定在了30万美元,而史蒂夫则先降价至42.5万美元,之后又降到了40万美元,然后又“费力地”降到了35万美元。最终,史蒂夫表示他需要和董事会联系,看看是否能进一步降价。

这是,史蒂夫所能拿到的价款依然远远超于27.5万美元的价格,他们计划将搬迁多余的款项用于购买商品和纳入“财务援助基金”。他们都很希望拿到35万美元。

最后,史蒂夫和威尔逊打了电话,表示董事会杜宇30万美元的报价有不同意见,因此,“您的公司能不能再多出一点儿?如果我们的买卖做成了,你们的公司能不能免费做相当于3万至4万的装修?”威尔逊表示,公司并不准许自己承诺免费承包类交易,因而不行。史蒂夫又问“那能否对旅馆的‘财务援助基金’卷4万美元的款项?”,威尔逊最后同意捐助2.5万美元,而史蒂夫同意了。

理论分析。

以上的谈判情形是一个典型的“黑箱”情景,无论是实力相对强大的威尔逊先生,还是以史蒂夫先生为代表的旅馆一方,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持的底线价格,只能通过各种信息进行推断。在这个时候,能够保持谈判关系中相对强势地位的一方则更可能获得利益。而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旅店一方小心地维护了自己的相对强势地位。

首先,在威尔逊先生主动接触旅店经理,希望商谈旅店的转让事宜时。旅店经理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意向询问,更是对谈判中主体双方地位的首次确认。因此,旅店经理艺术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从没想要卖出旅店,但是如果价钱合适,董事会也许会考虑”。这一信息首先暗示己方对旅馆出卖这笔交易不存在任何依赖,因而也对威尔逊先生一方不具有依赖。但是,由于威尔逊先生主动联系旅店经理一方,因而依然表现了自身对该笔交易的依赖性。这样,在旅店经理的掩饰下,该谈判形成了表面上的单方面依赖。并且,旅店经理援引“董事会”,借助自己的“授权问题”占据了主动且没有否定谈判未来发展的可能。

然后,谈判人史蒂夫在主动权争取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由于旅店其他人堆谈判不感兴趣,他是旅店实质上的全权代表,但是他多次借助“授权问题”谋取谈判主动权,在谈判的关键时刻依据自己的意愿中止谈判,这使得他免受当时报价的时间压力,从而让他可以更为充分地考虑接下来的报价。除此之外,史蒂夫在首次谈判的一开始便着力避免先报盘,而是尽量设法让对方先报盘。比较令人可惜的是,史蒂夫在第一次听到威尔逊先生的提价后,有些忘乎所以,脱口而出“现在这个价格比较接近了”,这使得他的低价有一定程度上的泄露。不过,好在他表示他只是“自信能够说服董事会”,暗示者并不是董事会的指示。补救手段有一定效果,但是“能够说服”本身也能传递旅馆一方对此的满意态度。不过,虽然史蒂夫先生在此有一定失误,我们仍可以从这一事件中发现“授权问题”的挽救失误的作用。己方谈判代表不要被授予全权,至少,不要让对方知道己方代表被授予全权。

由于是“黑箱”情景,两方之间互不知晓对方低价。因此,双方通过事先准备以判断对方报盘就显得尤为重要。史蒂夫在参加谈判时,从旅店附近的房产交易价格以及威尔逊先生的购买动机两个方面进行推断。史蒂夫由于信息不足,所以估算的报价并不准确,但是其股价并没有错,最后的成交价正在其估算的价格内。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史蒂夫在鸡尾酒会与威尔逊会谈时,史蒂夫先生坚持自己付账的行为表明自己的立场,向威尔逊先生表明了自己较为强硬的立场。由谈判另一方付账难免会使得双方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模糊,掺杂一定私人情谊。而且自己付账还会表明自己谈判的坚决,令对方不会过度欺压。并且,史蒂夫在最终报盘时,顾全了对方颜面,要求涨价的同时,不再严格地从交易价格方面谋求利益,而是基于威尔逊的报价请求对方提供装修或者捐助。谈判是以利益为中心的利益分配过程,双方应当关注的是实质上的利益。在这样的前提下,谈判双方都应当尽力提供多种选择方式。因为在多种选择的情况下,双方都更容易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威尔逊先生否认了“免费装修”的提议后,史蒂夫先生迅速地提出了“捐助款”的建议。这一建议同时满足了双方的利益追求。史蒂夫提高了威尔逊先生的实际出价,但是回避了立场问题,而关注了利益问题。

史蒂夫先生的降价策略同样值得玩味。他以60万美元作为开盘报价,然后在第一降价时降了最大幅度的12.5万美元,然后依次降了5万美元、2.5万美元。最后的35万报价则是“费力地”降到的。由此可见,他的降价策略是逐渐缩小降价幅度,这样可以避免威尔逊先生对降价的不满足。这一种做法符合降价的谈判策略。

分析李贺诗中的“酒”意象

李贺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如《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马诗二十三首》等。在李贺所创作的这些诗文中,他刻画了众多独特的意象,其中有月、竹、马等。在这些众多的意象中,“马”的意象尤为独特,并且在李贺的诗中最具代表性。

意象有观念意象及高级审美意象之分,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时代,马意象就出现在了诗文中,到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并且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内蕴,如“瘦马”的怀才不遇,但仍刚劲执着;“肥马”的平庸无能但仍长期受用;以及“骏马”境况凄凉但仍显豪壮之情.

在唐代咏马的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据记载,“在李贺的诗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可查阅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咏马诗有12首,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诗歌的表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一)不同的吟咏主题与不同的审美取向。

1、不同的吟咏主题。

首先,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马诗”,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他写到: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诗歌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但是与李贺强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仕途坎坷曲折、终不现用。但李贺为人又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造成他终生微卑的原因,竟是与之争名者所谓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这样的无稽之由。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

2、不同的审美取向。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杜诗多歌行体,诗歌感情充沛。而李诗则一律用五绝形式,诗歌铿锵有力。为例。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然来向东。

全诗采用七言句式,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较少讲求对仗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和抒情的要求。诗歌婉婉道出骏马的来历、志向和遭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全诗除了“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一对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之外,其余的句对都算不上。

李贺的则不同,整组咏马诗都采用五绝,简洁明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马的群像,刻画有力深沉,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李贺能写出气势如此壮阔的全诗,实在难得。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杜诗故事性强,李诗抒情性强。杜诗擅于对马进行整体描写,一首马诗就是一匹马的故事。马的形貌、气质、来历、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二)相同的出仕愿望与相同的坎坷仕途。

1、相同的出仕愿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表现在咏马诗上,杜甫有“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相同的坎坷仕途。

语文课文分析中的审美

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育人成材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品词品句,理解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1、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2、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朗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

3、有些文章,诸如童话、散文、寓言、小说等,往往含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深沉而含蓄的美。《穷人》中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从着朴实的话中,可以看出桑娜心地是多么的善良!读到此,怎能不激起读者对桑娜的崇敬之情?同样,《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小女孩想过幸福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含在文章里意思并没有明明白白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深沉的意境美来。

二、进入情境,体会美。

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对于看图学文《长城》,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然后启发学生想像长城横亘万里的雄伟气势,想像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像长城内外的烽火硝烟……学生在想像中进行再创造,从而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内涵理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写得非常美。我们可以采用“边读边议”、“边读边想”的方法,诱发学生的想像,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融景情于一体地去体会草原上不但天空美,景物美,人们的心灵更美。尽管语言不同,但主人的热情很感人。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和感受此情此境,就能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草原美丽的画卷。

教古诗、童话等文章,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领略意境之美。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文章的审美价值。

三、对比分析,鉴赏美。

形象的美丑总是在相互对比中显现出来的。讲读《落花生》一课时,通过不起眼的花生苗,把那埋在地里的果实与那些高挂在树上的鲜红耀眼的果实对比,更显花生的内在美。再理解父亲的那段话:“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使用的东西。”从而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通过鉴赏,提高了认识,明白了心灵美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文档为doc格式。

翻译教学中的误译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古诗文,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构思、优美的意境,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画卷。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分析李贺诗中的“酒”意象

古诗词中“鸿”的意象不胜枚举,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一句,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也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李白的诗中也出现了很多“鸿”的意象,借“鸿”叙事,寄托情感。认识了解“鸿”这一意象,对于理解李白的诗意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游仙诗。

李白的游仙诗中不仅表现了对于神仙生活的向往,更多地是借神仙生活表现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或是寄托自身情怀,从中可以窥见李白的自由、浪漫精神。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在想象中登上华山,远望仙子的卓越风姿,又在仙子的邀请下登上太清仙境,所看见的一幅衣袂飘飘的仙界奇景。寥寥数字,使人感受到仙界的空灵、虚无缥缈,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多说一句话、一个字都会惊扰到这幅静谧的画面。后两句急转直下,仙界的安宁祥和与人间的生灵涂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憎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百姓疾苦的心理。

《古风・其二十八》:“容颜若飞电,时景如飘风。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华发不耐秋,飒然已衰蓬。古来圣贤人,一一谁成功。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不及广成子,乘云驾轻鸿。”

二、即事感怀诗。

此类诗大多写时光飞逝,韶华不再,自己的理想却未能实现的苦闷之感。借“鸿”来表现年少时的壮志,与当下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

诗人回想两人年少时的壮志凌云:“矫翼攀鸿鸾”,年少时雄心勃勃,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三十载”共同浮沉,而今却只能“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穷困有事,富贵有命,奈何时光不再,如今也只能对镜空叹。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于时间飞逝、年华不再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林宗之间三十年患难与共的深厚友谊。

《留别西河刘少府》:“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白衣千万乘,何事去天庭。君亦不得意,高歌羡鸿冥。世人若醯鸡,安可识梅生。虽为刀笔吏,缅怀在赤城。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此诗与前一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空有满腹经纶,却一生不得志。作者有东方朔之能,却得不到施展。刘少府亦是如此,人生不得志,连看着高飞的鸿雁都能生出艳羡之情。虽然壮志难酬,也不能只是一味的哀叹,得不到的便随它去吧,归隐田园、快意人生也别有一番风味!诗中表现了对于社会、官场的失望之情,但同时,诗人的旷达形象也跃然纸上。

三、惜别念友诗。

借“鸿”来感叹离愁是古诗的永恒主题,李白诗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借“鸿”来写离别场景,表达惜别之情或是对于亲人朋友的挂念。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冠怀锺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作者在病中写下这首给朋友的诗,怀想当年二人意气风发,如今自己却重病卧床,用古琴和长剑作比,身有凌云之才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并重的作者思念家乡,但回乡的路也被高山阻隔,多年的老友如今也天各一方,不得相见,只能请西飞的鸿雁带去自己的问候。这首诗中,诗人少有的露出了颓唐之感,将病中思念家乡好友的心情描绘的淋漓尽致。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秦欺赵氏璧,却入邯郸宫。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丹彩泻沧溟,精辉凌白虹。青蝇一相点,流落此时同。卓绝道门秀,谈玄乃支公。延萝结幽居,剪竹绕芳丛。凉花拂户牖,天籁鸣虚空。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今兹大火落,秋叶黄梧桐。水色梦沅湘,长沙去何穷。寄书访衡峤,但与南飞鸿。”

李白诗中“鸿”的意象不胜枚举,本文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几篇加以分析。李白的诗风飘逸优美,鸿雁高飞的意象与其诗风恰好吻合,又因为鸿雁本身固有的“离别”场景的代表,大量的在李白的送别诗中出现。“鸿”的意象是李白浪漫诗风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趣

王维诗集中描写春的诗篇约有八十余首,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将这种朝气蓬勃的盛世气象展露无遗。

一、“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壮丽祥和的盛世风采。

作为多年仕宦长安的大唐官员,王维创作了很多应制诗,其中约有9首描写了唐代长安城的春日景象,集中展现了帝京长安恢弘壮丽的盛世气象;其中以《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最具代表性。诗云: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仙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全诗描写了春雨中从蓬莱阁去兴庆阁途中所见的阳春景色,渲染出和平安定、富裕祥和的盛世景象。尤其是中间两联,“温丽自然,景象如画”(明代顾可久语)。“銮舆迥出仙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写春日长安城花团锦簇,绿柳迎风,一派繁华热闹景象,“仙门柳”、“上苑花”更显皇家气象。潇潇春雨中回望长安城,只见云雾缭绕,凤阙高耸,若隐若现,巍峨庄重;城中则有遍地春树掩映着千家万户。在温润的春雨中,春树、人家和宫阙,互相映衬,尽显京城的阔大壮丽和昌盛非凡的气象。诗人成功地用春雨中云雾缭绕的实际景象传达出氤氲祥瑞的盛世气象;透过这幅春雨长安图,使人约略可见开天盛世之际唐帝国的影子,并为之流连忘返。又如《三月三日曲江楼侍宴应制》中的“草树连容卫,山河对冕旒。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几句,生动地描写了曲江宴饮场面的宏大壮观。轻轻吹拂的春风和微微荡漾的碧波更衬托出千官从轩车,山河对冕旒的浩荡气韵。再如《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中的“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以春日里花草树木的清新自然来中和“彩仗”、“琼楼”、“画旗”、“冕旒”的富丽堂皇,使春日的长安城既富贵繁华又处处流溢着清新之气和勃勃生机。其他如《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等诗都有关于长安城春日景象的生动描绘。

虽然王维的这类应制诗免不了颂圣礼赞之辞,但他常能从真情实感出发,辅之以高妙的艺术技巧,显得浑厚雅致,雍容大气,使人对盛世长安的繁华气象感同身受。除应制诗外,王维的其他一些诗,也成功再现了春日的京城气象,如《早朝》:“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长安城里柳树成荫,繁花似锦,春光正浓。又如《听宫莺》:“春树绕宫墙,宫莺啭曙光。”逶迤的宫殿围墙被高大浓密的春树环绕着,树丛中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悦耳的啼鸣声。当此之时,曙光初现,春树环绕,春莺啼鸣,令庄严肃穆的宫苑平添了生气和活力。这不禁令人想起清人赵殿成的评价:“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至今人师之诵之。为楷式焉。”

二、“更待风景好,与君藉萋萋”

――从容雅致的盛世气度。

生逢盛世的人们,精神面貌大都是安闲自在、从容自得的,无论城里郊外,人们都在尽情享受着大好春光。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就描写了春日里人们郊游玩乐的欢娱情趣: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诗歌前四句着力勾勒出水边花间清丽秀美的景色,后四句则刻画了人们在美妙春光中玩蹴鞠、荡秋千,尽情遨游的欢乐场面。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有缤纷灿烂的色彩,又有人物欢腾跳跃的动感,充满青春活力,令人赏心悦目。此刻的王维也正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中:

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

草色有佳意,花枝稍含荑。

更待风景好,与君藉萋萋。

――《座上走笔赠薛璩慕容损》。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春园即事》。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对春天的喜爱是毫不掩饰的:“春风何豫人”,春风是那样的令人迷恋;虽然初春时节花枝才刚刚发芽,然“草色有佳意”,已然令人向往;而春风过处更有无限的美景值得期待:“更待风景好,与君藉萋萋”。春天总能带给人无比美好的憧憬。红桃绿柳是习见的春景,而王维却总能写出新意。《春园即事》一诗中就选用了桔槔起落,畦开水流,草际林端等极具田园气息的景物和红桃柳绿相结合,营造出一片浓浓的春意。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摆棋对局,凭几蓬蒿,其乐融融。春日的田园和生活,总是那么清幽绮丽,赏心悦目。而诗中“活泼的生机,新鲜的气息,与整个时代的脉搏是和谐一致的”。晚春时节,莺啼阵阵,落花纷纷,春光易逝,年华似水。谁能无动于衷?然而历尽沧桑、临界暮年的王维却说:“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自怜已到暮年,所以要更加珍爱光阴。一句“一倍惜年华”使我们深深地了解到人称“诗佛”的王维虽有避世之心却并无厌生之意。全诗“句句清新而气韵天成”(《瀛奎律髓汇评》卷十纪昀语),诗中那种珍惜年华,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尤令人钦佩。也正是因为这种盛世陶冶的从容心态,使王维能够直面黯然销魂的离别。

三、“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温暖如春的离情。

别离诗在唐代盛行一时,佳作极多。王维正是一位感情真挚、手法高妙的别离诗的大家,他的别离诗写得既多且好,久负盛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感情能做到“哀而不伤”:既抒发了真挚深厚的离情,又不流于过度的伤感,带给读者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如: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沈子福归江东》。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伤感的送别场面已经结束,友人的身影渐渐远去,暮色苍茫中已然望而不见了,诗人这才掩上柴门。掩门之际,诗人的心却敞开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来年春日绿草茵茵之时,您是否还会欣然归来?“日暮”和“春草”对比鲜明:暮是一切的归宿,春又是一切的开始。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半才是主体。第三句则是关键的转折,由日暮时分的黯然离别转而为对明春重逢的殷切期盼;色泽也顿时明亮起来:“春草”和“绿”与“明年”的“明”一旦连接,“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可谓似浅而深、似直而曲,令人回味无穷。在王维心中,春天永远会带来美好和希望。

《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极负盛名,诗的后两句写殷勤劝酒,深情款款,自是千古名句;而前两句的`铺垫之功也值得称道。渭城春雨飘然而至,润物无声,轻扬的尘土湿润伏贴,无边的柳色青碧润泽,有力地烘托出依依惜别的深情。《送沈子福归江东》也是咏别的名篇。沈祖先生评析说:“三四句写沈子福已走之后,自己临流极目,惟见一片春色,遍于江南江北,遂觉心中相思的无穷无尽,恰似眼前春色之无边无际。自己虽然无从和他同去,但此相思之意,始终相随,一如春色之无所不在。”[4]“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如此美丽新奇的想象,如此蕴藉深厚的感情;想必那被送之人心中也定是温暖如春。诗人将浓郁的深情融入明媚的春色来代替离别的忧伤,虽写离情别绪却并不低回伤感,而具有一种与盛唐的时代气氛息息相通的爽朗明快的基调,在王维的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而“这样充满了乐观与青春情调的送别诗,正是盛唐时代所独有的”[5]。

当然,积极乐观不代表没有离愁别苦,而是身处离愁别苦之中依然怀抱希望。这是王维别离诗的一大特点。如《晓行巴峡》:

际晓投巴峡,余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开头两句就点明了作者人在旅途、怀念帝京的离别之情。但他并不想沉浸在离愁别苦中,而是积极地去发现暮春时分巴峡一带的美丽景象。诗人放眼望去,只见晴空万里,江水澄澈,朝阳初升,众鸡齐鸣。水国舟市,桥过树梢,景象奇幻。然而,耳边传来的异乡方言和熟悉的莺啼之声,却再次触动了他身在异乡的漂泊之感。诗人于是再次提醒自己:幸好此地颇有山水情趣,可以稍解离别之情。诗的开头和结尾都点明了别离之苦,但诗人还是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巴峡的青山绿水和异域情调。词句清丽,景象雄伟。与中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哀伤相比,王维诗中的积极乐观心态是值得称道的。

有别离就会有思念,王维笔下的思念也能像春天一样优美动人。如《杂诗》其二中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二句,问得雅致而多情,多少难以言表的思乡之情尽在其中。寒梅花开,预示着春天的即将到来,这其中涵盖了诗人多少期盼和向往!在离别和思念之苦中依然充满期盼,这正是生逢盛世的王维所具有的积极心态。再如《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林庚先生认为:“这么一颗小小的红豆,可是那“春来发几枝”的这一萌发,带给我们以何等新鲜的感受”。诗中有南国的秀美,红豆的清新热烈,春天的生机和凝聚其中的深挚情怀,而这一切,确乎都是极为新鲜的!

林庚先生认为:“(王维)的诗歌也写的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他并不超越时代,而只是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将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新鲜气氛传达出来。……反映了盛唐时代已经得到的那些东西……写出了时代生活中共同的脉搏,这便使他的诗歌更富于普遍的意义。”就王维的春景诗而言,也是如此。无论是帝京长安的恢弘壮丽还是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以及文人隐士的从容优雅,都是开、天之际社会生活中的既有现象;王维以艺术家的心灵和笔触再现了唐代日常生活中充溢的盛世气象,传达出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与此同时,随着玄宗后期的政局变换,王维的心态和诗歌创作也随之一变,大量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和浓郁的佛禅气息使王维诗中的“春”有了更为复杂深厚的内涵,留待后文作进一步的探究。

对话中的语境特征分析

近来,期权理论在西方国家得以迅速发展,其应用不仅仅局限于金融市场,而且推广到了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中,期权不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避险工具和投资获利工具,而且促进了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中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的发展,由于期权理论在企业财务中的运用,使得传统财务中的许多难题得以解决,许多局限得以突破,财务理论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而我国对于期权理论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仅就期权思想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各种应用加以分析,以此作为进一步探索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基石。

投资管理决策是企业为了对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研究论证或者对单一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运用一系列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取最佳方案或确定某一方案是否可行的判断分析过程。传统的投资管理决策方法主要是净现值法,该法以净现值的大小或正负为标准来选取最优方案或确定一个方案的可行性,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了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的柔性,即企业可根据投资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决策——当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时,企业可以决定开始投资或追加投资,当环境朝着不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时,企业也有放弃投资或紧缩原来投资规模的权利。

某一企业可能因为拥有的专利技术、土地或某种特殊资源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市场地位等而获得了一些其他企业所无法获得的投资机会,这时企业实际上拥有了一种看涨期权,该企业不必在该投资机会出现时就立即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而是可以在该投资机会存在的有效期内(如专利技术的有效期)作适当的等待,等到投资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逐渐消失后,再作出投资与否的决定。在这个看涨期权中,企业作为这个看涨期权的买方,它所支付的期权费就是为拥有的专利技术、土地或某种特殊资源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市场地位而付出的代价,期权的约定价格就是这个投资项目所需要的初始投资额,期权的有效期就是这个投资机会存在的有效期。在这种情况下,当市场环境有利于该投资项目时,企业执行这个看涨期权——投资于该项目后,它便获得了以后获取更大投资收益的权利,当市场环境不利于该投资项目时,企业可以不执行这个看涨期权——不投资于该项目,那么企业损失的只是获取上述特殊资源所付出的代价。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某些投资项目需要进行部分先期投资,或者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先进行小规模的投资,待获取有关该项目的更多的信息后再做出是否进一步投资的决策。在先期投资完成之后,企业同样会拥有对该项目的看涨期权:先期投资的投资额相当于该期权的期权费,而进一步的投资额则相当于该期权的执行价格,自先期投资完成至进一步投资决策做出之日即为该期权的有效期。

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决策管理的项目中大部分都具有期权的特征,那么企业在进行相关项目的投资管理决策分析中,就不能仅仅以项目的净现值作为决策的依据,还要考虑这个项目是否具有期权的性质。在隐含有期权的项目决策中,要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就不应仅仅要求净现值大于零,而是应进一步要求项目的净现值要大于其所隐含的期权的价值:如果忽略了这一点,那么企业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企业丧失了有利的投资时机和因此而可能占有的市场份额。

从企业筹资来源分析,其资本可以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以期权的观点来看待企业的筹资活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筹资方式都包括某种形式的期权或者是期权的组合——企业的权益资本可看作是基于企业价值的看涨期权,而债务资本则是基于企业价值的看跌期权。

对于企业的所有者而言,他们是一个基于企业价值的看涨期权的买方,也就是说,他们持有一个以企业价值为标的物的看涨期权,其约定价格为债务的本息之和,到期时间为债务的到期时间。在债务到期日,当企业价值小于债务的本息时,那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将破产,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权,所有者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股票的市场价值变为零,所有者的收益为零,他们可以放弃执行期权——与企业脱离财产所有权关系,这时,他们的最大损失就是对企业原来的投资成本;当企业价值大于债务的本息之和时,股票的市场价值将会上涨,股东将执行该看涨期权一一偿还企业的债务,获取的盈利部分为企业价值大于债务本息之和的那部分。

在债务到期日,当企业价值小于债务的本息时,企业的所有者将执行这个看跌期权,即将企业以相当于债务本息之和价格卖给了债权人。这使得债权人不得不承担企业价值低于债务本息之和的损失,而所有者则将因此而获得企业价值低于债务本息之和的收益;当企业价值大于债务的本息之和时,企业的所有者为了继续拥有企业就必须放弃执行期权,偿还企业的债务。此时,仅从债务清偿这个角度来说,债权人的损益为零。

将企业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视为基于企业价值的看涨期权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具有一些有益的启示:权益资本永远都具有价值,即使当企业的价值跌到债务面值之下时也不例外。因此,处于财务危机中的企业的权益资本由于其期权特性的存在而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这个期权具有时间溢价(直到债务到期支付时为止),也就是说,在债务到期之前,任何一个事件或措施都有可能使企业重获生机,从而使企业的整体价值大于企业的债务。

在理论上,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为现金流量折现法。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根本无法合理地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一般要经过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商业化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每个阶段风险的水平、特征差异较大,而现金流量折现法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采用同一个折现率,显然不能反映技术创新的阶段性差异。实际上,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有形资产是少量的,企业价值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和技术创新上。

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是指专利权和专有技术,它们在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是也可能一文不值。而这些专利权和专有技术实际上赋予了企业在将来开发和使用这项技术的权利,只有在企业获取足够的信息后,认为预期产品的净现金流量超过了开发成本时,公司才会使用此项专利进行生产。因此,专利权和专有技术可被看作是一种看涨期权,专利权和专有技术本身是这种期权的标的物。

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样具有与期权的相同之处。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类似于期权的期权费,研发成果投入使用将要所发生的投资相当于买入期权的执行价格,使用研发成果所获得的收益相当于期权标的资产的价格。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开发还具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扩张能力的期权特征,这也是在对高科技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不可忽略的一点。

运用期权定价理论对高新技术企业面临巨大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各种选择权进行定量分析,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避免了在传统企业估值方法下为了体现高度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而盲目增大折现率的做法,从而使得最终对企业价值的估价更接近于实际。

为了降低融资风险和保证所筹集资金的及时到位,企业往往通过发行带有期权性质的证券来实现融资风险的降低,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带有期权特征的证券主要有可转换债权、可提前赎回债券等。

可转换债券是直接债权与基于转换为普通股的期权的组合,“可转换”就是一种典型的看涨期权,购买可转换债券所支付的费用就是看涨期权的期权费,转换价格就是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可转换债券的有效期就是看涨期权的有效期。可转换债券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利用可转换债券的期权特性,可以进行投机套利。在债券有效期内,如果企业的发展使其股票的市价上涨到高于债券中约定的转换价格时,债券的持有人就行使转换权;如果企业经营失败,其股票的市价一直低于债券中约定的转换价格时,债券的持有人也可以放弃转换权的行使。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由于可转换债券中所包含的这种看涨期权具有一定的价值,使得可转换债券的利率要低于一般的证券,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这种“可转换”期权的存在吸引了广大的投资者,保证了企业所需资金的及时到位。

可提前赎回债券赋予债券发行人在未来一定时间以预先确定的价格购回债券的权利。因此可提前赎回债券实际上是债券的购买者向企业出售了一个看跌期权:当在债券发行后债券的有效期内,发行人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市场利率下跌的情况,在债券为可提前赎回债券的情况下,发行人不可行使期权,提前赎回债券,重新发行利率较低的债券,来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因此债券中的可提前赎回条款的规定使债券发行者有效地避免了市场利率下跌的风险。

「参考文献」。

张志强。期权理论与公司理财[m].北京:华夏出版社,.

黄本要,唐登山。企业融资风险的期权控制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4)。

周春生,长青,郭良勤。等待的价值[j].经济研究,,(8)。

相关范文推荐